首页

玉蝴蝶女s

时间:2025-05-29 01:34:06 作者:浙江文化观察:“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浏览量:61790

  中新网杭州5月28日电(林波)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核心动力。浙江省作为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正积极探索“文化+科技”融合的新路径,而“文物+科技”的结合,正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

5月28日,杨建武接受采访现场。 (浙江省博物馆供图)

  “‘文物+科技’势在必行,我们必须积极响应。”5月28日,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会长、浙江省文物局原局长杨建武接受专访时表示,科技创新正为文物保护与传承注入新动能,而破解理念壁垒、搭建供需桥梁是推动行业深度融合的关键。

  当天,第五届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博物馆联盟学术研讨会之博物馆新业态“文物+科技”分享会在杭州举行。当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文物+科技”能有多少打法?

  首先,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破解传统难题。

  杨建武表示,传统文物保护手段往往面临诸多局限。以文物检测为例,过去需要在文物本体上安装检测设备,可能对珍贵文物造成不可逆的损害。

  如今,这一难题正在被“破解”。

  譬如,浙江瑞邦建设工程检测有限公司与浙江大学等联合研发的“无接触检测技术”工具,可以在不触碰文物的前提下完成精准分析,极大提升了文物保护的安全性。类似的技术创新,正在修复、存储、环境监测等领域广泛应用,让文物“延年益寿”成为可能。

  其次,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增强文化传播力。

  AI、VR、元宇宙等技术的兴起,为文物展示提供了全新方式。人形机器人演绎古舞、AI复原历史场景、虚拟展厅沉浸式观展……这些创新手段不仅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更以更生动、更互动的方式拉近公众与历史的距离,激发文化认同感。

  再者,科技助力文物“DNA鉴定”,为流失文物“寻亲”。

  近年来,随着材料科学和分子分析技术的发展,文物“DNA鉴定”成为可能。通过高精度光谱分析、同位素检测、微观结构比对等科技手段,研究人员能够精准识别文物的材质来源、制作工艺甚至年代特征,为流失文物“寻亲”。

  尽管科技优势显著,博物馆领域的技术应用仍存障碍。杨建武指出两大痛点:一是部分从业者对新技术存在偏见,认为“奇技淫巧”背离传统;二是供需信息不对称,科技企业手握专利却难触达需求方。

  他呼吁通过行业平台建设打通壁垒,“让供需双方实现无缝对接”。

  面对技术迭代加速,杨建武提出“主动拥抱”策略:思想上需认清科技是“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支撑”,行动上则要持续学习更新。

  “博物馆人不能做局外人,唯有与时俱进,才能为文化遗产插上腾飞的翅膀。”他特别提到,从藏品管理到展览呈现,科技应延伸至博物馆全链条,形成系统性创新。(完)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倪岳峰、王正谱、蓝佛安、潘功胜,先后和他见面

如今,筼筜湖南北两岸的排洪沟口、雨水口全面截污;溢流调蓄池从源头上提升筼筜湖流域水质;16座污水提升泵站和1座海水泵站让湖水更好与海相通,大大改善湖区水动力条件。筼筜湖区水质显著改善,水体复氧能力增强,生物多样性不断增加,周边群众幸福感显著提升。

市场监管总局:规范预付式消费,从三方面强化经营者义务

最新的好消息是,内蒙古积极参与中央预算内投资托育服务项目,累计争取资金7482万元,在全国较早开展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创建活动。

自然资源部:在全国范围开展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清查工作

在哈利法克斯出席全加华人联会(简称全加华联)2024全国代表大会的全加华联负责人及多个分区和分会代表出席庆典。全加华联全国执行主席、曼尼托巴省前省督李绍麟,全加华联本届年会荣誉主席黄国裕,太平洋区全国共同主席蔡宏安等在致辞中肯定新斯科舍省中华会馆为推动华人移民融入社会、维护华人合法权益所作贡献。

提振经营主体积极性 中国实施设备更新贷款财政贴息政策

长沙4月18日电 (蔡不已 陈双 王鑫)18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在湖南湘江新区奠基。

美科学家穿越时空

出生于西柏坡镇北庄村的史进平说,很多到西柏坡的参观者,也会到北庄看一看。80多年前,《团结就是力量》从这里唱响,至今仍广为传唱。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